承上一篇: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二)。
三、與山河同樂的遊戲
內寮溪的集水區非常小。這等於宣判了這條河無法玩水。

內寮溪的出海口位在枋寮高中正前方。沿著河流往上游走會先經過屏鵝公路(台一線)的橋面,接下來的河道大致上貼著沿山公路(屏 185 縣道)至中庄村,並在這邊兵分兩路。其中一條支流竄到我習慣稱之為「內寮後山」的山區,這一帶的山勢不高,海拔大約五百公尺;另一條支流則向北延伸,竄到力里山最西側的山腳下,大致位於浸水營古道(大漢林道)入口處。
再向北,整個水系變成林邊溪的南側分支。這一支水系在新埤分流,由南和入山,經過力里與老七佳,最後深入屏東與台東縣界上的中央山脈主稜線為止;內寮溪南方則是出海口位在加祿堂的率芒溪水系。率芒溪由古華入山,整個水脈團團包圍著北湖呂山。
林邊溪與率芒溪的分水嶺是一座東西向的,橫向距離幾十公里的,由力里山延伸至大漢山的整個山稜。可憐的內寮溪就被夾在兩條河中間的這個小區域。
在枋寮漁港南側,銜接屏鵝公路的海濱公路旁的土地公廟海岸,是這一帶海岸線我最喜愛的部分。海岸邊有幾棟建築,建築之間唯一的街道上有著曾經興盛繁榮過痕跡。更遠處高舉著一顆銀色大球,上面站了條不知品種的魚身,是這邊最明顯的地標。
這裡的海灣綿延遠長、水天一色,可遠眺小琉球嶼與恆春半島陸塊,更是觀賞夕陽的好地方,頗有花蓮七星潭的味道在。我常常在這裡打水漂,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

只可惜這個海岸浪大水急,落差高,石礫多,並不適合玩水。而更南方或更北的海域,就超出腳踏車與少時體力可以到達的範圍。整個來說,這一帶海岸找不到一個可以下水安全盡興、事後又方便梳洗的地方。
固床工
內寮溪中上遊在中庄村岔開往浸水營古道的分支,某一個時期做了固床工。這段河道地勢仍然平緩,並且缺少了野溪玩水的關鍵大石,本來難成氣候。不過在進行了河床工程後,河道變成階梯狀樣貌,正好提供了適合玩水的環境。
在野溪中,最極致的景象莫過於溪谷間能縱游其中的大潭。一般來說,這種大潭會依偎在巨石旁,使河水在岩面側加強沖刷,掘出不見底的水深。池潭的另一側則有地勢平緩的水坡,使戲水者能輕易地的由潭深處走上來。理想的水潭上緣要有地勢落差,可以形成小瀑布或激流,並進一步沖蝕出各種樂趣無窮的溪道地形;水潭的下緣處要有平坦寬廣的低矮水面,提供嬉戲者安全的庇護。

在這種大潭中,有淺水,有深潭;水淺可以泡腳歇息,潭深可以潛水縱躍。水潭上緣處水強流急,可以與之對抗、探索其間;下緣處波緩流慢,可以伏躺臥坐、半水半天。漂浮在幽幽大潭池心,水上有溪谷澗光,水下有游魚走蝦。更別說炎炎夏日這溪水的爽涼,光泡進去就帶走全部暑意。正所謂山蔥水綠,谷深石巨,好不愜意。
不過固床工沒辦法帶來上述的野溪大潭。以內寮溪的水量,即使有了階梯狀的溪道,要形成深水潭也是十分困難的事。
某一次騎腳踏車向內寮溪上游探險,順著緩緩上坡的河堤直進,遠處就看到幾個同齡的小孩在河床固床工所形成的小瀑布下玩水。這個地形非常難得,正巧有顆大石頭靠在階梯的垂直面旁,而這一面牆也夠高,將近兩公尺。長時間沖刷下來形成了能容下三至五人的小池潭。這個地方位處中庄村上游側,是溪流上最後一個大型聚落,溪水較不易受到污染。這也是野溪玩樂中重要的考量。
這池潭水深差距大,從岸邊走不到兩步就到最深處,很容易滑倒。瀑布的那一側水流湍急混亂,大量的溪水從二米高的階梯上垂落,打擊並翻攪水體,形成了水平狀的類似龍捲風的渦流,一個不小心就會被絆得四腳朝天。一旦被絆,往往被攪得天翻地覆,只能手腳並用爬上岸,昏頭昏腦的分不清東南西北。
不過內寮溪能有這樣子的小潭已經是天降的恩惠。這種等級的池潭泡個一、兩個小時不是什麼問題了。
起源
在人的一生中,有什麼機會可以完整的探索河流的根源?
在地圖上,河流終止於藍色水線的終點處。在那個電子地圖不發達的時候,要探索河流的根源,只能比對紙本地圖上粗略的標示,沿著臨近河岸與兩側的車道或步道前進,最後攀岩溯溪,直到深山谷間,尋得最後的水源為止。
小時候的我沒有這種志向,不過某次與幾位友人同行,又心血來潮,決定向最上游前進。當時沒有地圖,沒有裝備,每個人都騎一台腳踏車。我們選定內寮溪上遊往浸水營古道的分支,由中庄村橋下的堤防出發。一開始堤防還能夠以單車騎行,到某處堤防的水泥體就坍落,只能牽車行動。在行進幾處經由重機具整理過的氾濫河床後,到了大漢林道的聯絡道路橋。
「原來是接到這兒」我想。接著我們取河道左岸由橋邊下切,走在河邊的一條疑似是產業道路的平整土面上。不過才一小段,路面就伸進河裡。望向遠處,是一條直得出奇的像運河般的水面。
這河道異常平整,約三米寬,就這樣等寬的延伸了一大段。兩側的土方上長著高聳的雜草與樹木。水流雖急,但水面不高,大概只淹沒三分之一的輪胎。河床以小石頭為主,偶有一些露出水面的大石頭。我們就騎在這滿是石頭的河床上。腳踏車踩起來雖然不算輕鬆,但是比走在湍急的河道上向滑溜溜地石頭對抗容易一些。
經過一大段路程,在河道的一側向上延伸出一個容得了一台車寬的路面。這條路看起來並不會再接回河面。我們繼續延著河道走。只是從這邊開始,河道裡開始出現亂石,兩側的雜草漸漸變成矮木與大石頭,河岸的邊界變得不明顯,水流因為坡度變得更大更急,已經無法輕易行走,腳踏車也只能先放一旁。接著溪流變得更窄,坡度更大,頭頂與兩旁盡是茂密的樹木與雜草落葉,已然找不到可以輕鬆進行的路線。
探險到這邊為止,我們打道回府。拔掉幾隻吸附在身上的黑色吸血小動物,心滿意足。
密境已經消失,十年未曾重返
順著 185 縣道北上,在變電所右轉,可行至力里社部落。峽谷地形在這裡展開,隔著溪流與南和村對望。沿著溪水繼續上行,經過幾段崎嶇的臨水與高繞路段,最後到達道路終點的標誌性吊橋。溪流在這裡分成兩個水道,往中央山脈位在屏東與台東交界的主稜線進擊。
這裡是老七佳,有絕佳的玩水環境。分別坐落南北的力里山與久保山,在這裡隔空對望。這兩座都超過一千公尺的大山,因為溪流強力的沖蝕,切削出海拔不到二百公尺的河床面,使得站在山谷之間無法看到峰頂,只能看到幾顆假山頭。
這整個路線要繞過力里山塊的北側才能到達。由枋寮車站騎腳踏車出發,深入至老七佳溪谷約需時二個小時。這對於學生來說屬於遠得要命的路線了。不過這樣絕妙的玩水聖地,長途拔涉也在所不惜。
在老七佳之前的另一座大吊橋下方,是一個碧藍水潭。有一個巨大的平頂石頭坐臥在旁,水潭上緣則有擾水的亂石。池深二米,呈橢圓形,可容數十人下水嬉鬧。水流有緩有急,清涼透淨,魚群眾多。是一處極佳的玩水點。
再深入到老七佳吊橋右側溪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塊一層樓高的大石與其下的水潭。水體呈墨綠色,水質清徹冷冽,池面不大,但極深,適合深潛與躍跳。一側有沙質淺灘,一半陰影一半耀陽,風情特殊。

在游過水體到達對岸後,可順著河床向上游走。踩著滑溜的石頭,或走在草徑泥地上。有時候要繞過巨岩,有時要穿過湍流。經過第一個溪谷轉彎處,南面山腰上有一顆奇石,因形貌之故而有「中指岩」的暱稱。
看到中指岩後再向內走,一道山稜由高峰向下,在準備穿入溪谷前被一顆氣勢萬鈞的巨石擋著。這顆巨石一面受到溪水沖擊,一邊努力地支撐著山稜線,形成了可供遮蔽的內凹狀岩面。
這個山谷突出處,溪谷間石頭又亂又大,流徑極不規律,到處都有水流落差。這裡有一個顆傾斜的巨大扁形岩石倚著另一顆大石頭,形成了三角柱型的水體。水體呈淡綠色,清徹見底,但深度極大。因為三面都是岩面,下水容易上岸難,但也不乏勇者。
在往下一些有個落差處,黑石穿雜亂佈,水勢狂邁驚人,水面盡是渾光氣泡,水下的樣貌更無法得知。這順水而下,肯定被石頭的邊邊角角敲得瘀青滿身,令人望之怯步,但也不乏勇者。
回到撐著山稜巨石,位在其前面的灣流處,水緩清透,波光粼粼,或坐或躺在水裡,已是極高的享受。
因為連年風災,溪谷被大量土石淹沒,這樣子的地方只存在回憶裡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