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二)

承上一篇:屏東鄉下的野遊戲

二、與魚蝦玩樂的遊戲

家裡老田後面的內寮溪是一個很好的遊戲場。

內寮溪中上游只有雨季才有溪水,因為上游集水區很小的關係,溪水的水量與雨水量呈正相關。大抵上只要前一天有下豪雨,過個二、三天水質就會轉清澈。如果一直沒下雨,溪水量會愈來愈小,直到與地下水位平衡。雖然如此,溪內河魚量還是很豐富。

DSC00790.jpg

因為有一位愛釣魚也愛侄兒的叔叔,所以小時候就擁有一套同學們欽羨的溪釣組。不過說起來不過就是一隻溪釣竿、尼龍繩、魚勾、水桶與一雙雨鞋。

釣魚前的第一件事要先準備餌,在果田裡最簡單的餌就是遍地都是的蚯蚓。拿起圓鍬找一塊溼潤的土地,用力把鍬體插進土中,把土塊頂上來,之後再用手把泥土掰開捏碎。咬餌率要高的話,先找顏色鮮紅、寬度略比鐵製的衣架框粗的蚯蚓。下圓鍬時就斷半截的蚯蚓也優先使用。至於又黑又長的山蚯蚓光看都覺得可怕,則完全不用。抓個十來隻蚯蚓放進水桶、帶齊傢伙,穿上雨鞋,就可以往內寮溪進發。

lombriz
蚯蚓示意圖。圖/nosabesnada.com

內寮溪中游段溪水不深,水流雖急但不至於踩不穩。這種流速較高的區段小魚反而多,比較適合手上拿的輕型釣竿。小魚雖然咬餌快,但水流太大而容易脫餌。這時候使用表皮很有彈性的蚯蚓做餌就很有幫助了。

釣魚時通常兄弟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準備餌料,另一人負責釣魚。備餌時,先找一塊平整的石頭當砧版,抓起一隻蚯蚓用檳榔刀或銳石切成數段,每段一至二公分。將魚勾沿著蚯蚓的消化管穿入,在中後段穿出來,讓魚勾的倒勾卡在皮肉之間;也可以對折後以魚勾對穿。

再來就是站立與下餌的位置。這個就憑經驗了。基本參數確定後,透過浮標觀察咬餌的狀態,時機對了就能收竿了。因為在淺水區,通常不太費力氣就能將魚拉起來。活跳跳的魚到手上後拔掉魚鉤,之後看是放流或丟到水桶裡帶回去。重新裝餌後開始新的循環。

小時候不大會認魚,印象中溪內的魚有吳郭魚、石斑、鯉魚、溪哥。主要還是大肚魚(口語上的稱呼,實際上是鯽魚)。釣上來的魚大半都會再放流回去,不會特別留什麼魚種下來。因為年代久遠,印象中最高記錄是二至三小時之間釣七十來隻魚,由小六與小三生兩人組完成。不過別找我 PK 啦,因為現在內寮溪已經沒有這種魚醞量了。

20300001330461144661737008657_s.jpg
鯽魚。圖/baike.com

除了成就感與樂趣之外,溪釣好玩的地方大抵上在於能夠非常親近大自然。為了找尋更好的釣點,需要踩踏石頭、雜草、泥地沿著溪流前進,必要時雙腳要踩進溪流裡站立等待半個小時以上,甚至可能必須為了涉水溼透半身。有時候也要躲在遠處觀察河灣或水塘有沒有魚類的蹤跡,或是在乾水期時先探勘整個河道。遇到牛群(農家的)擋道而必須終止活動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即使整個鄉下地方已經是滿山遍野的花草樹木,只有河流的流徑仍然是由大自然完全主宰的。

與魚王的對決

小時候最大的遺憾是沒有釣到「魚王」。所謂的魚王,對我來說泛指任何從未上鉤的大型魚類。這比較類似心中的勇者劇場,魚王則是最後關卡的大魔王。

從內寮橋沿河岸向上走,離忠神廟不遠處的河岸邊有一個疏洪型的大排水溝。它們的出水口到主河道面間有一個高度,大雨後進行排水時會對河道進行沖刷,久而久之形成了幾乎獨立於主水道的大型水塘。在乾水期時探勘的深度落差幾乎有一公尺,粗估水深可達一米半,屬於河道上較特別的景象。

因為水流緩靜,水塘四面都是泥岸,長滿了大型的雜草。水質混濁,池色深,位在堤邊也帶來日照較少的好處。加上這種地方人造垃圾特別多,從別處沖下的來,或是從河堤上丟下來的,提供很好的躲藏,完完全全就是大型魚會出現的地方。

另外一個魚王現蹤處是在內寮橋正下方。因為河道面在橋體所在處收窄,兩側堤防變成又高又陡,這一水段的流速變化特別顯著(這座橋因改道現在已經拆除)。橋墩四周因為水流沖積形成深溝,收窄的河道使得溪水在這邊大舉氾濫,形了一個天險(人險)。基本上雨季時是不可能從河道面通過橋下的。

因為位處橋下,除了有陰影,垃圾也多。冰箱、沙發、床墊這種大型丟棄物很常見,是大型魚類的天然堡壘。可惜魚王所在的位於橋下較深的河道或河溝,對於我手上的溪釣桿,無論是從橫向或縱向都觸及不了,只能站在橋上看著牠們乾瞪眼了。

排除了內寮橋下河段,在步行容易到達的範圍內,與魚王棲地吻合的地方只剩靠近忠神廟的大排水溝下的深塘了。因此被我列為與魚王決戰的最終舞台。


跟魚王對決所使用的餌料除了蚯蚓外,還使用另一個秘密武器:福壽螺。福壽螺的咬餌率比蚯蚓還高,根本就是被魚兒忽略了的超級美食(通常福壽螺都吸在離水面不遠處的石頭上)。雖然內寮溪沿岸都可以看到福壽螺的蹤跡,不過這個餌料準備起來非常麻煩。

首先要涉水到流速較緩的水域找福壽螺。撿成一堆後,放在石砧上以石頭逐一敲碎,再用手指把牠的「心」挖出來。這邊的「心」並不是指生理上的心臟,而是福壽螺殼內軟體中一塊黑黑硬硬、與 BB 彈大小相當的組織。這個組織是不是螺肉中最好吃的部位我不知道(對魚來說),不過就體積或韌度來看比較好鉤上魚鉤。上述整個流程比準備蚯蚓餌來得麻煩。不過如果蚯蚓不夠了,就地找福壽螺來用是比較方便。

2376661_8zhs76m_l
圖/blog.roodo.com/miquel

只可惜,經過無數小時的對決,仍然無法釣起魚王。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餌料牠們不喜歡。蚯蚓與福壽螺無疑是小溪魚的最佳解,對於大型魚不一定。由先前在遠處觀察的結果,大排水溝下的水塘內的大型魚種應該是鯉魚,小時候的我猜想鯉魚應該更喜歡吃餌料,不過家裡的餌料完全鉤不上魚鉤。

第二個原因推估是水質太混濁,餌太小以致於牠們看不到。而且就算掛上大段蚯蚓來增加顯目度,也只是被超級小魚咬光光的分。第三個原因大概是身體沒躲好,總是被魚群發現。

上述三個原因在溪釣中都會發生,不過當時苦無解決的妙方,只能飲恨。

乾水期的替代方案

內寮溪的乾水期很長,入秋之後水量漸漸變小,最後完全乾枯。大部分的魚類都順著河水往下游向經常性有水的區段,少數被困在漸漸乾渴的河道上慢慢死去。

據一起釣魚的附近野孩子表示,內寮溪裡面是有蝦子的。關於這一點我從來沒法去證實。經驗上大概只有一次疑似被蝦子拉餌,不過因為是在淺灘,我認為那只是不小心鉤到水草罷了。

蝦子沒有,螃蟹倒是一堆。

內寮溪的螃蟹長得瘦瘦扁扁的,顏色接近深墨綠色,外形上無法使人食指大動。看過最大隻的也就巴掌大。平常牠們躲在溪流下或岸邊的石縫中,在乾水期來臨時,河面幾近乾枯,這個時候牠們躲在較潮溼的石頭底下。沿著河道走,這數不清的石頭底下躲著數不清的大小螃蟹。數量多到一個不可思議。

0125-00410-020b1
此河蟹非當事河蟹。圖/on.cc

這種螃蟹沒什麼好玩的,既不能吃,也不好養。不過在乾水期無魚可釣時,倒是可以透過打擾牠們來殺時間。行為上就是屁孩,沿著河道找尋可能有躲藏螃蟹的石頭,然後翻開它。跑出一隻螃蟹得一分,大螃蟹得兩分;沒有的話倒扣一分。

從螃蟹季開始後,大概再過一兩個月,河道上的水份完全消失,這時候所有的水生動物都會不見。河道完全變成荒谷。


屏東人似乎流行擁有自己的魚池,甚至還有一位友人家中有一口湖,是以自湧泉做為水源的半人工湖。太令人羨慕了。家裡的老田裡沒有湖,不過倒是有一口水池,面積二至三坪、深度一米多。原本只是蓄水的用途,後來臨機一動變身成魚池。這樣一起,即使在乾水期也能繼續從事釣魚的活動了。

在水池旁釣魚非常惬意。第一有屋簷,不用頂著烈日當頭,待在最熱、最曬的溪邊。第二器材就近取用,想釣就釣,想停就停,來去自如。最後是晚上也能開釣。沒有家長會允許小孩半夜跑去溪裡。家裡的水池沒有這個問題,把燈打開就能開釣。想釣一整晚也沒問題。

養魚的水池維護起來應該很麻煩。不過(做為孩子的)我從來都只有負責釣魚與餵魚,加上偶爾跑去河邊釣些小魚回來補充。就這樣養著養著,沒想到每次水池放水時,魚獲量也頗驚人的。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照慣例拉一張椅坐在魚池邊開始釣魚。等著等著,魚標突然有不太一樣的動靜。突然一個驚人的下拉力爆發,魚桿差點應聲折斷。眼看這種力道根本無法透過這隻溪釣桿與之對抗,我放棄釣桿,蹲著馬步以雙手直接抓尼龍線跟牠拔河。終於,一條大魚啪啪啪地拍著水面飛了出來。下一秒就被我舉在眼前了。

是一條懷孕了的鯽魚,大小已然是「魚王」的等級了。

0000463514
圖/巴哈姆特

下一次釣不到野生魚王時,可以考慮抓回家養大。不知道這算不算另一種方法的圓夢?

與魚蝦玩樂的遊戲到此結束。最後一個鄉下野遊戲待續。


下篇: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三)

廣告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二)」 有 2 則迴響

  1. […] 承上一篇: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二)。 […]

  2. […] 下篇:屏東鄉下的野遊戲(二)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