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1 本的《1Q84》讀後

先來一堆廢話。

一本書不看個兩遍以上,還真的很難寫心得。並非為了什麼原則或使命,只是單看一遍真的很難有點想法。當然也不是看了兩遍以上就能說出什麼大道理,但至少對於書本的情節架構比較通澈,更容易做些發想。再說,《1Q84》一冊三本,每本都四百頁以上,要把這麼厚重龐大的文字量組織在大腦裡,多少也得花點時間的。

《1Q84》是村上春樹近年最令人引領期盼的長篇小說。對於一直以來沒在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內,原因常被歸於缺少一部具深刻反思、視野宏擴、能彰顯人性價值的集大成之作。一直到 2017 當下仍未獲此殊榮。為了不要一個不小心就批判了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本讀後心得僅作提要式討論,多是個人見解,也歡迎討論。

iq84

內文微雷,雷雷雷

從該書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寫出一部經典的企圖。想闡述的事物太多了。主題上可以歸納為科幻、匪諜或推理小說;內容有講到日本戰後、學運、革命、教團、都會、超自然、親情、愛情、情慾等;特別在性道德的部分寫到性放緃、婚外情、同性交、幼交、亂倫等。世界觀的設定非常複雜,事後回想起來簡直到亂七八糟的境地。不過以村上春樹的敘事手法與邏輯推演能力,要把這些東西整合在一起而毫不圍和太容易了。從種子發芽長成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再看著他如時光倒回、倏乎地便讓千萬計的枝葉回歸到種子的型態。看完《1Q84》便是這種感覺。因為這樣子的浩大工程,才讓作者在千禧年後打開了長達數年的出版空檔。

書名「1Q84」顯然是在向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致敬(日文的「九」的讀音與「Q」相似)。喬治.歐威爾擅於寫權力政治與社會階級現象,《一九八四》就是一本極富政治諷刺的反烏托邦的經典,談及極權體制、政治神話、愚民教育、思想警察等。從書本的命名來看,村上春樹喜歡喬治.歐威爾應該更甚於寫了《大亨小傳》的美國作家費茲傑羅(在村上春樹早期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藉由書中角色的對話致敬的作家)。不過我個人覺得《1Q84》對於「老大哥」(big brother)的意象鋪陳並不明顯,其它在《一九八四》書中的經典發明,像是雙重思想、二分鐘仇恨、戰爭即和平等也沒有特別去陳述。感覺取名《一九八四》,除了兩本書書中世界的時間點都是 1984 年,另一個則是做為對比「老大哥」的「little people」,儘管兩者在概念、形體與意涵上都是相差很遠的東西。

村上春樹式的哲學也在本書發揮的淋漓盡致,已經給人置入性行銷的感覺了。作者想置入的第一個觀念,就是「身體是靈魂的殿堂」。這也是本書著作期間,作者的另一本自傳性小品《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書中想表述的概念:

肉體才是人類的神殿,這裡無論祀奉什麼,都應該盡量保持強韌、保持美麗清潔,這青豆毫不動搖的信念。

簡單來說,靈魂是住在身體裡面的,如果身體不純淨、肌力耐力體適能力不足,就像人住在一個髒亂的地方,是很難正向發展的。在書中,隨處都可以從角色身上看到對於這個概念的體現。(《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讀後心得

再來是貫穿整本身的主題曲。這一次村上春樹選的是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以村上春樹在音樂上品味,選這首曲子的動機肯定是有的。不過對一般普羅來說,要像背景音樂一樣,能夠隨著書中對話與場景的流動蹦出弦律好像困難了點。個人的感覺是,無論是樂曲本身、音樂性、作曲動機或創作者的故事,都不容易與書中的片段做直接聯想。

除了音樂的賞玩,書中出現非常多的對於衣裝、品牌、書籍的精確描述,將其品味或其追求貫串全書。在角色的描述上,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其髮型、妝容、飾品、衣著、鞋靴等搭配風格,也常常大方的寫出身上的品牌名稱(都是經典品牌)。文學作品的名字出現得更頻繁,像是《孤雛淚》、《薩哈林島》、《貓之村》、《金枝》、《追憶逝水年華》等。部分作品與書中的情節相關,部分則是書中角色的愛好,也不難推敲作者的文學喜好。

村上春樹的寫作生涯將近四十年,正巧書中主角天吾是新人作家,另一位書中要角深田繪里子則是小說界的超級新星,配角之一的小松是出版社的編輯,書中不乏作者對於寫作本身與身在出版業的感觸與經驗(也很難得的看到 pH 值爆錶的冷嘲暗諷)。作者對於好的小說的看法是:

如果那個作品喚起許多人的同意和共鳴,那就成為擁有客觀價值的文學作品了。

另外也有像這樣子的陳述:

在故事的森林裡,無論事情的關聯性多麼明朗,都不會有明確的解答。這是和數學不同的地方。故事的功用,大致的做法來說,是把一個問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並藉著那移動的性質和方向性,以故事啟示解答的可能方法。

如果用這個方法來看待《1Q84》這本書,也許能夠說明為什麼那麼多人有看沒有懂了(苦笑)。

我個人會特別去觀察作者在書中可能會帶入自己經驗的段落。以下是天吾在改寫《空氣蛹》的過程或流程,做為寫作的一般性準則也十分實用:

改寫的結果,稿紙字數大約膨脹了兩倍。與其寫過多的地方,不如寫不足的地方要多得多,因此照情節順序寫的話,整體的量無論如何都會增加。畢竟一開始是稀稀疏疏的。文章改寫成合理通順的正常文字。觀點安定,因而變得容易閱讀。但整體的流動卻有點悶。理論太外露了,最初的原稿所擁有的銳利味道卻減弱了。

其次要進行的,是將那膨脹的稿子中「不必要的部分」刪除的工作。把贅肉一一抖落。刪除工作比附加工作要簡單多了。由於這作業使文章的量減到大約七成左右。這是一種頭腦的遊戲。先設定能增加盡量增加的時間帶,其次再設定能削減盡量削減的時間帶。在這樣的工作交互執拗地繼續進行之間,振幅逐漸縮小,文章量也自然落到該安定的地方。到達無法再增加,也無法再消減的地點。自我被削去,多餘的修被篩落,過於明顯的理論退到房間後面去。

至於書中角色的思考方式,我個人認為太過理性與邏輯化了,就連有語言障礙的深田繪里子,在關鍵時刻講話的感覺就如同其它關鍵角色的關鍵對話。通篇來說,這些對話就像出自同一個人之口,又或者說就是作者自己在說話,會讓人覺得角色之間有一種相似的本質,而追根究底便會發現那是來自於作者基於其人生觀與價值觀所形塑的靈魂。因此,書中的角色沒有明顯的好與壞之分,經過探索,最終都能回歸最純樸的本質。例如青豆與天吾童年的純愛,與其父或其家庭間的愛,對大塚環或 AYUMI 的思念,深田保的愛,柳宅女主人對愛女的愛,柳宅保鑣的童年與對其雇主的愛,牛河對家庭的追憶,無一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重,也讓好與壞這兩個高下立判的概念變得更加模糊了。

最後。作者作為作家一職,使得《1Q84》有很大的發揮。書中的關鍵《空氣蛹》,就是一個創造故事的故事。《空氣蛹》這個故事似假似真,引導我們一步一步的進入《1Q84》這個似假似真的世界。就像作者說的:

呼吸著那個世界的空氣,被那個世界的重力同化了。

往後夜裡抬起頭來如果看到兩個大小不一、顏色不同的月亮時,不彷張開雙手,用力地迎接生命的突變吧。

廣告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