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在 Apple 零售門市入手一台 iMac 21.5 吋頂規版,硬碟規格是 Fusion drive 1GB。我個人的兩台 notebook 都是 SSD,那時對於 Fusion drive 雖然有點疑慮,但總覺得 Fusion drive 必有它有用之處?
事後發現這個東西根本廢到不行。反正那時只是把 iMac 當作 4K 電視(?!),就湊合著用吧。
今年初開始把一些工作上的事務移到 iMac 上來做。開 Parallel 雙系統後,操作整個杯具。連打個字彩球都會狂轉的地步。
研究了一下,走 USB 3.1 的外接 SSD 開機,速度理論上可以接近讀寫 1GB/s。跟內接的 1xx MB/s 的速率比起來實在是大提升。如果是走 Thunderbolt 3,速度更是驚人地來到讀寫 3-4GB/s。已經跟內接的 PCI-E SSD 一樣的等級了。
不過 Thunderbolt 3 的外接盒價格同樣驚人。在評量後,選了 USB 3.1 外接盒。USB 3.1 的外接盒產品很成熟了,台幣一千元以上就能買到不錯的適合外接系統的好物。

因為是外接作業系統,SSD 規格與容量自然不能太低。最後選了 Intel 760P 的 M2 PCI-E 的 SSD。這顆 SSD 帳面讀寫速度分別 3.2GB/s 與 1.6GB/s,已經超越 USB 3.1 理論速度 ~1GB/s。也就是說已經到了天花板。
安裝外接系統滿簡單,網路上也很多資料,這邊簡單講一下。系統是 macOS 10.15:
- 開機時按 command+R 進到 macOS 復原系統
- 把外接硬碟格式化成 APF
- 從 macOS 工具程式中安裝 macOS。安裝檔會自己從網路下載,可以不用做開機碟
安裝好後就會系統資訊中看到內接跟外接硬碟:

速度超有感提升。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不會考慮 thunderbolt 3 外接 SSD 了,肯定是直接客製原廠的 SSD 啦。
內接硬碟可以當資料碟來使用。我的外接系統碟有 512GB,音訊跟相片都存雲端,雖然是虛擬雙系統,但容量很夠用。現在把內接的 1TB 硬碟變成 Time Machine 備份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