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領隊還算是個岳界新手吧。上過玉山、雪山主東峰,單攻過武陵二秀,近來一直想推進度。這一次是他三訪玉山,經討論之後排了一個滿抖 m 的行程:
- Day 1:塔塔加鞍部→玉山西峰→排雲山莊
- Day 2:排雲山莊→玉山主峰→玉山北峰→塔塔加鞍部
原本安插的玉山前峰被我們果斷放棄,不過仍有三顆百岳可撿,cp 值很高(?!)。
這個行程中最難的部分是排雲山莊的住宿門票。如果把冬季封山的時期也算進來,我們幾乎花了九月個才抽中。可見東亞最高峰的名號有多響亮。
數據
先來看數據。排雲山莊海拔約 3400m,從塔塔加鞍部(~2600m)出發路程約 8.5km,爬升約 800m。玉山主峰海拔 3952m,從排雲山莊出發路程 2.4km,爬升約 550m。
玉山北峰海拔 3858m。一般是從登頂玉山主峰前的風口(~3860m)處下切前往,路程約 2.4km。風口的海拔與北峰頂相近,也就是說在此處能平視北峰上的氣象站。在 U 型下切與上升約 200m 後就能到達玉山北峰,海拔雖沒增加,但來回一趟還是需要爬升 400m 與下降 400m。根據雪霸國家公園的百岳分級,玉山北峰為 B 級山,路線是本行程中最難的。

玉山西峰海拔 3518m。因為根本沒去,就不放細部數據了。
高山症
較嚴格的定義是,在高海拔地區時,身體上的任何不適都應視為是高山症。
網路上查得到很多關於高山症的資訊,這裡就不贅述。這邊特別提到它是因為高山症是影響登山行程中最無法控制的一項。從醫學的角度看,體能再好的人都無法百分百地避免高山症的發作。也就是說,高山症的防治是無法鍛練的。
高山症會對個人的運動能力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除了行進速率變慢,需要的休息時間也會更長。在這兩個影響下,登山者無法如期到達預定地,進而增加曝露在危險處境的機率。
玉山主峰與北峰的路線全程都在海拔 2500m 以上,這也是高山症好發的臨界海拔,不可輕忽。
最高稜線
在第一天往排雲山莊的路上,高山症就找上門了,導致後半段路程走起來異常痛苦。進到山屋的房間後,同團半數人直接躺平就睡。這也是為何第一天沒走玉山西峰的關係。
隔天三點多起床吃早餐,食慾回來了,身體的狀態還不錯。在隔了 12 小時後,今天出發前又嗑一顆丹木斯以防萬一。之後按原訂行程一路順利的到玉山主峰頂,抵達時間大約是早上 6 點。休息片刻後下到風口,準備前往北峰氣象站。

從風口開始到北峰頂的路線,沿途幾乎都在海拔 3700m 以上。在去程後半段,往氣象站的斜坡上,那個熟悉的感覺回來了:換氣不順,導致爬坡時每走幾步就必需停下來休息。

即然藥物派不上用場,更好的作法是立即下山,一般來說至少下降 500m 的高度。唯一可行的路線是回到風口後,走下至排雲山莊。換句話說,我們仍需排徊在海拔高達 3700m 的稜線上。通過風口才能一路下坡。
在經過高山症大力折磨下,最後阧上風口這段碎石坡花了快一個小時才完成。處境彷彿是登 8000m 級的登山者,還真的是走三步就要停一下喘好幾口氣。

在下到玉山西峰旁的白木林觀景台(~3000m)後,海拔高度至少下降了 800m。身體狀況大幅改善,又跟平常一樣可以活蹦亂跳了。
補充:最高稜線應為玉山南稜。
三個數字
台灣百岳有雪霸的分級系統;有些登山服務網路或神人們也有提供自家的分級。分級考量到像是山屋、水源、危崖峭壁、雪攀、臨近的公路系統等諸多因素。
標題的「三個數字」指的是海拔、爬升與路程,分別是峰頂海拔、路線爬升高度與路程距離。這是一座山或一條路線量化後的體質數據。前面提到的排雲山莊上玉山主峰路線,三個數字分別是 3952m、550m 與 2.4km。雖然這三個數字只能反映出表面上的難度,但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先說第二個數字。爬山行進過程中,最難克服的就是位能的增加。想像我們從高處落下能獲得多大的動能就知道了。路線的總爬升與難度是正比關係,但總爬升愈高,難度愈是跳躍式增加。

另外,在下山的過程中,腿部肌肉的離心收縮大量參與,來支撐落下的體重。肌肉的破壞大多由離心收縮而來。大幅度的海拔下降會讓肌肉快速累積疲勞與酸痛。
第三個數字是距離。這個部分與我們的經驗最接近,距離愈遠,走起來愈累。
上述三個數字中,任一個數字的增加都是對於難度的提高。不過對於常爬山的人來說,平路反而像是天賜的,走再遠都不會累。而爬山首要感覺中的「阧」或「緩」,量化數值是坡度,大致上就是總爬升高度與路程距離的商。坡度愈大,爬升與距離這兩個數字會相差愈大。
無論如何,如果這三個數字都驚人的大,這絕對不會是容易的路線。例如說單日攻北大武山,這三個數字分別是:3090m、1980m 與 24km。而且第二個數字還沒算路程中上上下下的海拔落差。
山上山下
高海拔山區有它的美也有它的危險。第一次在海拔 3000m 以上山區過夜與長時候活動後,我開始體會到第一個數字「海拔」的重要性。
海拔愈高,空氣含氧量愈低,進而影響登山者的運動能力,當然也包含前述高山症的發病機率。海拔 5000m 是人類能長久生存的臨界海拔;到了海拔 8000m,空氣含氧量剩不到 30%,非常容易發生致死的併發症,因此這個高度又稱為死亡區域。
以台灣的地貌條件與植坡來看,一般習慣以 3000m 做為高山的界線。在中低海拔地區的活動能力根本不算什麼,真正決戰點是在 3000 公尺之上。
在這次下山後,很難不想起在玉山主峰與北峰間的最高稜線上,那種伴隨著快喘不過氣來的來恐懼感。未來可要記著這種感覺努力的活下去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