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

一開始是留意到 2006 年翻拍自英國作家毛姆的《面紗》同名電影,後來研究了一下才發現本文標題《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

《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 1919 年。簡單來說,就是一位中年大叔拋家棄子,追尋夢想成就偉大的故事。這樣的劇情在現代來說是稍嫌清淡了點,但在當代可能已經算是重口味了。雖然是翻譯版,但文句的面向上屬於淺白易讀的,也適度地參插一些巧妙的比喻與暗諷。或許這也是毛姆一直被歸類在暢銷作家的原因吧。

the_moon_and_sixpence

我並不認為毛姆的作品有這麼「流行」或少點文學性。那個年代才氣縱橫的作家很多,但不並影響一個作品絕對的好壞。要寫一個英雄人物,以現代影劇的風格,你需要一點契機、一項超能力與一位大魔王。從《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天才藝術家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你看不見他拋家棄子改當畫家的契機,從書中自述者的角度(本書是第一人稱視角)——也可當做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作者並不曉得思特里克蘭德受到什麼影響,有什麼前因或某種高深莫測的理由,促使一個人在最需要安定的不惑之年,放棄安穩的生活走向完全相反的路。

而這位天才,一開始學畫時——或許應該稱做是亂畫,似毫展現不出任何藝術光芒。「天才」這個形容詞是後人冠上的,思特里克蘭德不在乎也不需要。所以在他逝世前,他戰勝了生命所有反對他走到這一步的大魔王,完成了心中最終地永恆不朽的一幅畫時,他只是交待親人一把火把它燒了。繪畫對他來說不是唯一地可以到達永恆的路徑,他只是因為生命中的偶然機會碰巧做了選擇。這當然只是作者毛姆的「想像」。在書中,毛姆唯獨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的觀察是全然不解的。

或許因為少了對於人性的理解,少了形塑偉大的方程式,毛姆的作品被歸類在「流行的」或「二流的」。引一句村上春樹說過的:

故事的功用,大致的做法來說,是把一個問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並藉著那移動的性質和方向性,以故事啟示解答的可能方法。

就算提供了某種形式的解答,也無法闡釋永恆的價值。或許在毛姆的心目中,思特里克蘭德的「無機性」是必需的,他的所做所為,本來就無法參透。托爾斯泰講過:

人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而是某種變化著的、有時墮落、有時向上的東西。

《月亮與六便士》中也出現過「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這樣的詞句。跟托爾斯泰一樣,毛姆也把人看成是複雜非單元或二元的。既然參透不了,那就別參透了吧!(誤)

書名「月亮與六便士」的來由,大概類似某天有人在毛姆的臉書下留言,評論他的其中的一篇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終日低頭尋找地上的六便士銀幣,卻錯過了頭頂的月亮」。在這裡,六便士指的是生活的「現實面」,而月亮則是「夢想」。大概是跟他下一本書的構想很接近,毛姆就把他拿來當書名了(還真隨性!)。

有趣的是書中的天才藝術家思特里克蘭德,是借非常有名的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藍圖來刻畫的,兩人的境遇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也正是以記傳的文體來寫思特里克蘭德,讀者不仿把它當成是真人真事改編,更增添閱讀的樂趣。

廣告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月亮與六便士》」 有一則迴響

  1. […] 整個 2018 年只發表了下列四篇心得:墨基爾的《漫步華爾街》、東野圭吾的《秘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