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練打字」,其實講的是「練打字的效率」。多數人追求的打字速度只是效率的一種表現。提升打字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種,敲字快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敲出正確的字。既正確又快速的打出一個字這種一氣呵成的高效反應,關係自駐紮於手指關節裡的深層記憶(只是個比喻),有時候則是以類似條件反射的方式完成。就跟運動一樣,需要不斷的練習,去強化操作時的反應與流暢度。所謂的「字感」或「手感」,講得大概就是這些事。而另一種關乎於操作介面上的「手感」,也就是在物理層面上與鍵盤或打字機之間互動所形成的感受,大概就是與鍵帽觸感、鍵軸行程或刻字這一類的東西有關了。
雖然打字的手感最終是以一個機械化的動作呈現出來,但使用的語言、輸入法或輸入結構、指法鍵位、鍵盤配置、操作情境等都會影響整體的結果。念不出來的字無法用注音輸入法敲出來,字不會寫得倉頡輸入法也沒轍;或突然從 QWERTY 鍵盤換成 AZERTY,正常人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對付一般的對話或對付逐字稿,打字對策自然也有差異。前面提到打字可以用運動來類比,但其行為模式更像是習慣。
在台灣,使用的語言主要是中文跟英文,市面上的鍵盤配置大致上是標準化的,一般的使用者主要都是以說打為主,聽打或讀打次之。而現在,即使是不同的作業系統也都能提供類似的輸入選項與體驗——當然輸入法是很容易著手地改善打字效率的方向,不過換輸入法的影響非同小可——這樣就剩下一個可以著手改善的部分,也就是打字所使用的指法。
改善打字的指法,這是 CP 值最高的提升打字效率的方法。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盲打」。中文字面上的意思是「閉著眼睛打字」。其英文用語也很玄妙,叫 touch typing,直譯上比較像是「靠觸感打字」。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白話一點的「不看鍵盤打字」。在應用情境上,盲打使用者的眼睛不需要離開螢幕就能流暢的打字,可以專注在對話框、專注在文件編寫介面、專注在任意的鍵盤操作。基本上,極限的盲打可以讓你使用下圖中這種鍵帽上面沒有任何刻印的鍵盤。
雖然把盲打兩個字丟去餵狗就會跑出很多教學了,不過以下還是簡述一下。以英文打字為例,中文打字則以此類推。
起手式:
盲打的起手式是先找到定位鍵 F 與 J。這兩顆按鍵鍵帽有微微凸起,試著僅靠觸摸、不看鍵盤就把雙手的「食指」擺到兩個定位鍵上。這也是盲打必要的練習,對於打字有極大的幫助。
指法:
F 與 J 就位後,左手跟右手除了姆指外,把所有手指頭依順序「自然地」放到 A、S、D、F,J、K、L 與符號「:」上。
接著向上移動一格,把雙手的食指放在 R 與 U 上面。做出同上的對齊的動作。這個時候手指頭的順序是 Q、W、E、R,U、I、O、P。
最後則是把雙手的食指放在 V 與 M 上面。做出一樣的指頭對齊的動作。這個時候手指頭的順序是 Z、X、C、V,M、符號「<」、「>」、與「?」。
以上就是基本的指法。注意手指的擺放要自然地完成,移動至上下排時不宜有過大的幅度。例如上排的按鍵用 T 跟 I 來做食指定位就不太流暢;而下排按鍵用 V 跟 N 來定位也無妨。
應用:
打字的時候,基本指法有對應到的字母,就直接用上述所對應的手指頭去敲擊。例如定位鍵 F 與 J 就用食指,E 跟 I 用中指,Q 跟 P 用小指。
至於沒有對應的部分,則用「最短的移動距離」去敲擊。所以顯然鍵盤中間 G、H 這兩個行是用「食指」來打,而 Enter、Shift、符號「~」這類邊陲鍵應該用「小指」來打。
數字那一排也可以藉由把食指定位在 4 跟 7 形成基本指法。同理 Fn 鍵位區也是。
最後,你可以比較一下下圖。下圖是維基百科上「盲打」這個英文條目裡面建議的指法。檢證的方式如下:左手與右手共八根手指,如果有任何一指同時負責上色區中的兩個顏色(不看灰色),就表示你的指法錯了。錯了也意謂著可能是較沒效率的打字方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適應,如果你已經可以盲打了,相信可以顯著地感受到打字效率的提升。當然我個人仍相信從輸入法下手能有更多改善的契機。不過學習新的輸入法,難度有可能不輸學習新語言。最後祝大家打字又快又準。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