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東野圭吾的《虛像的丑角》…

大部分的人對於東野圭吾這四個字可能滿無感的,身邊朋友也少有人討論他的書。這是因為他的作品太常被翻拍或改編成日劇或電影。即使沒看過他的文字作品,不少人也間接地在日本影劇中接觸了他的著作(例如最近上映的《解憂雜貨店》)。

說到東野圭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伽利略」系列的推理小說,標題中《虛像的丑角》就是日劇《神探伽利略》第二季中劇本的原創著作。日本人真的很愛推理小說,我自己大學母校圖書館的日文書架上,接近三分之一都是推理作品,影視上翻拍的電影與日劇也一大票,更造就了不少經典人物,像金田一、科南、死亡筆記本中的 L 等。而東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則培養出天才物理學家湯川學

IMG_1453

我個人最早接觸的日本文學應該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雖然設計上不是推理小說,但也頗有偵探意味的。第一本日文推理小說應該是夏樹靜子寫的非常經典的《W 的悲劇》(因為日文翻譯+推理看太少了,很好回想)。《W 的悲劇》情節很單純,線索總是適時出現,引導讀者一步步的直至破案,非常精采。不過只能算是還不錯的推理小品。後來看到二〇一二年由武井咲主演的改編版《W 的悲劇》,還真的是很悲劇啊。

在《W 的悲劇》之後,日文推理類小說的進度就瘋狂地陷進湊佳苗的轟炸中,一連看了《告白》、《少女》、《贖罪》與《往復書簡》。湊佳苗的作品比較陰沉晦暗,人性面的刻劃較多,特別是從女性視角。如果看過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電影版大致可以了解。《告白》也被公認是湊佳苗的代表作與成名作(雖然她本人希望大家別再這樣聯想了…)。

(下面放了《告白》的主題曲:電台司令Last Flowers to the Hospital,非常符合劇中情境)

單從推理這一點來看,湊佳苗的《贖罪》更合我的胃口。該書幾乎是在「線索=沒有」的邊緣中,以大長篇的鋪陳把讀者帶到近乎絕望的境界。「根本沒有任何條件或線索啊!!」。而終章劇末前,用了像是繡衣針的東西,把線索從平滑的布面上綿綿不絕地鉤了出來,逆轉破案。要在有限近於零的犯罪疑點中,並在給予讀者對稱的資訊下,適當地設計並埋入破案關鍵,而且毫無 bug,這種功力真讓人驚到吃手手啊。相對的,東野圭吾的《虛像的丑角》走的又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了。

「伽利略」系列的故事背景都是警察辦案。東野圭吾的故事設計比較不強調與讀者間的資訊對稱性,破案線索常常留到破案後才揭露,觀賞者的參與度較低。相對的,在故事情節設計與犯案伎倆上較多元豐富,主體大致上都是有科學基礎的智慧型犯案或超自然犯案,有些則著重從案件本身延伸出來的不具犯罪成份、但更具人性探討訴求的案外案。整體來說題材與手法都非常新穎,連作者都感嘆「寫完這本應該就沒梗可用了吧?」。

「伽利略」系列的推理故事相較之下比較「合理」,比較貼近現實生活。至少配角們不會動不動就是黑科技發明家或是空手道十段或老爸是警察局長,對手至少也不會飛天遁地或隸屬於超級邪惡黑衣組織或有殺人筆記本。角色形塑上,「伽利略」系列中的角色更像我們身邊的普羅,其想法或推理方式讓人更容易理解。所以作者也說了,只要給了初始條件,故事的發展就交給主角們來就行了。

最後小小爆雷一下好了。


(雷雷雷)

(雷雷雷)

(雷雷雷)

台灣不能送鐘的習俗(諧音送「終」)竟然被拿來當破案關鍵耶。實在太有梗了!

廣告

Posted

in

by

Comments

「看完東野圭吾的《虛像的丑角》…」 有一則迴響

  1. […] 東野圭吾的作品,最初是 2017 年中在書店買了《虛像的丑角》來讀,結果一讀就上癮,接連把這位作者比較經典的《白夜行》、《秘密》、《嫌疑犯X的現身》一起看了,之間隨著《解憂雜貨店》電影上映也找了小說來看(電影倒是沒看)。《白夜行》的部分,還為此特地回顧了日劇版本、日本電影版、與韓國電影版。中毒非常深。在我看過的日文小說中,東野圭吾的閱書量應該已經超越村上春樹與湊佳苗了。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