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使用無蝦米輸入法 15 年,去年年未決定改用倉頡。目前已經使用快五個月,打字速度約 30 字/分,日常打字尚可。剩下的就是熟練度的問題了(之前用無蝦米快樂表速約 120 字/分)。

優缺點先寫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的優點:
- Windows 與 iOS 都有內建
- 開源沒有版權問題,也就是不用花錢買
缺點:
- 學習曲線高
- 打字慢
- 有版本問題(像現行就有三代與五代)
- 標點符號輸入很廢
我改用倉頡為的就是上面兩項優點(其實那兩項可以視為同一項),所以即使缺點遠多於優點,我還是硬著頭學了。
評估
當初決定不用無蝦米時,評估了行列、雙拼、速成與倉頡這幾個輸入法。這幾個輸法都各有其優秀之處。個人最後考量的是:主流作業系統要有內建。
我所使用的作業系統是 Windows 與 iOS,速成與倉頡兩者都有內建;雙拼輸入法只有 iOS 有內建;行列則是只有 Windows 有內建。
速成的學習難度比倉頡低,可視為簡易版倉頡,不過有大量選字的需求,也不像注音或拼音可以智慧選字。
雙拼的設計很棒,打兩個碼就可出字,輸入節奏很好。搭配良好的自動選字功能未來不可限量。而且想說拆字類型的輸入法用這麼多年,改用拼音類型的換換口味也不錯。可惜 Windows 沒內建。
行列的設計也很不錯,要背的字根少也不需要背鍵位,打字速度應該是上述選項中最快的。Windows 也有內建。只是當時已經看了倉頡的教材一陣子了,再者行列在 iOS 上無內建。總合評估後,最後選擇了倉頡。
倉頡三代
先說 Windows 內建的倉頡相當難用(Windows 10 & 11),因為沒有預覽字的功能,非常不適合新手使用。而且 Windows 內建倉頡只有支援倉頡三代的編碼。
倉頡三代與五代是目前最主流的兩個倉頡版本,二者的細部差異在這邊不贅述。因為現在多數的倉頡輸入法可以相容三代與五代,這意味使用者可以用混用三代與五代的編碼來輸入,這能提高輸入的容錯率,對新手是福音。
回到 Windows 內建的倉頡,除了只支援三代,部分中文字的編碼也有問題,以及 Windows 新倉頡的惱人的選字設計,讓這套內建的輸入法到處被人嫌棄。
我個人不建議新手使用 Windows 內建的倉頡。我自己是先裝 PIME 輸入法當做過渡期的輸入法(相容三代與五代)。這之間也試用過倉頡平台與 RIME。
倉頡平台雖然主打倉頡五代,但可以切換倉頡版本;RIME 預設是五代,但可以另外裝倉頡三代的支援檔。這三個輸入法當中 RIME 使用體驗最平衡,倉頡平台則是輸入節奏最流暢。PIME 則是中規中舉。
輸入效率
倉頡最多拆 5 碼,平均可能在 3 至 4 碼之間;無蝦米最多 4 碼,搭配簡碼或簡速字根,平均可能來到 2 至 3 碼。體感上真的有極大的落差。
另一個跟無蝦米比較大的差別是同形不同碼。例如倉頡的拆碼:
象 vs 豕 (napo vs msho );
海 vs 每 (eowy vs owyi)。
其中「豕」的下半部或「母」這個字的形明明長一樣,卻是不同的拆法。由於無蝦米大根取字的拆字邏輯,前述這兩個形的無蝦米字根分別是 Q 與 M,不管放在什麼字裡面都一樣。
打字的速度說到底還是取決於單字與肌肉記憶的強度。字根或拆碼的邏輯愈一致,對於肌肉記憶強度的提升愈有幫助。倉頡同形不同碼的特性在這裡就是問題了。
更別說倉頡的符號輸入被無蝦米屌打好幾條街了。
iOS 的倉頡
改用倉頡以來最大的驚喜就是 iOS 內建的倉頡輸入法太好用了。除了預覽字的功能外,某些字只要打 2、3 個碼就可以按空白鍵出字了,出字效率比在 Windows 上好多了;加上強大的智慧候選字功能,打字的體驗比之前裝的第三方無蝦米輸入法好上太多了。而且還相容三代與五代。
只能說蘋果在這個部分還是比較用心啊。
一句話的結論
沒事不要亂換輸入法折磨自己。
註:這篇文章因為第一次沒存檔而打了兩次。當成是練打字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