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三兩事

瀏覽器太重要了。打從擁有一台電腦開始,你就脫離不了網路和它。通常開機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瀏覽器( 或 msn 與 BBS 瀏覽器 )。

瀏覽器進化史

從大一我真正擁有一台個人電腦開始( 高中時,我的電腦是與我弟共用 ),就試過了好多瀏覽器。從以 Trident 核心的排版引擎開始的 IE5 、 Maxthon、KKman 和 PCman;到 Gecko 核心的 Firefox 、 Mozilla 和 Flock ;在一嘗 Mac 甜頭後所使用的以 KHTML 為核心 Safari ,這是 Mac 作業系統底下原生的瀏覽器( 如 IE 一樣 );最後當然是瀏覽器世界所不能少的 Opera ,採用獨立的核心,以其功能性領導瀏覽器世界。

上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 Opera 和 Firefox 莫屬。

Firefox 與 Opera

從大三開始, Firefox 2 就一直常駐在我的捷徑列。主要原因是它免費且跨平台,又有很多附加原件可以玩。大三下開始,我作業系統改用 Linux 之後更離不開它,主要原因是我使用的 Ubuntu Linux 原生的瀏覽器就是 Firefox 。

Linux 是 開源碼社群合作無間的一大成就,其瀏覽器自然也是開源碼社群的產物。在西元 1995年開始的瀏覽器大戰中, Netscape 雖然吃了 IE 的大敗仗,其影響無遠弗屆。西元1998年, Netscape 以開源碼型式重新釋出,更名為 Mozilla ,很快的在開源碼社群中普及。西元2004年推出的 Firefox 1.0 版,一改 Mozilla 的笨重形象,以全新的姿態進入瀏覽器市場。從這個時候開始,各家瀏覽器倍感壓力,當然包括在最初瀏覽器大戰中大獲全勝的 IE ,促成了一連串的改版潮。

我使用 Firefox 是在西元 2006 年改版後的 Firefox 2.0 版開始,不過大家都知道, Firefox 一直都是吃記憶體的大怪物,而且它的速度也比不上當時的 Opera

Opera 曾伴我走過半年的時間,Opera 以開發瀏覽器功能著名,讓使用者有全新的上網體驗。舉例來說,滑鼠手勢就是 Opera 的大作。它輕巧且功能十足,瀏覽速度也是它為人稱道的地方。光就上網速度來討論,就讓我棄 Firefox 2 改用 Opera 了。 Opera 最明顯速度上的差異在是處理串流資料,例如 Youtube 等線上影音服務,光是用人類不精確的直覺都可以比較出來。

不過,在2008年第二季 Firefox 3.0 推出後, Firefox 重新取得速度上的優勢,於是重回我的懷抱。

IE(Internet Explorer) – 網頁設計師的深仇大恨

我個人對於 IE 的偏見從開始寫網頁時開始的。 IE 走不一樣的網頁標準,使得寫網頁這件事格外麻煩。因為同樣一段 HTML 語法, IE 可能會有不同於其它瀏覽器的解讀。最具體的例子就是 IE 對於 CSS 屬性中 " Width " 的解讀,這個屬性的解讀常常讓 IE 的元素出現浮動( Float ) 錯誤。

雖然 IE 7 在發佈前承諾其排版引擎將遵循網頁的標準,但顯然 Microsoft 又跳票( 但在排版這塊已經有很多的改進 )。 IE 7 有著很大的進步,但多數是對於使用者介面的改進,如分頁標籤瀏覽、 RSS 訂閱功能,網頁開發者的惡夢依然存在。

不過,我們可以開始期待 Microsoft 繼 Vista 之後的下一套作業系統 Windows 7 。預計在2010年推出的這套作業系統,搭載的瀏覽器是 IE 8 , Microsoft 承諾該瀏覽器會遵循現行的網頁標準。屆時,所有主流瀏覽器將統一,網頁設計師的排版惡夢將不復存在。

但是,這還得取決於 Windows 7 能否掀起新的換機潮。大家都看到 Vista 沒能取代 XP ,而 XP 原生瀏覽器是 IE 6 ,而由 IE 6 解析的排版根本就一團亂。事實上,這瀏覽器老舊到進 Gmail 都有問題。如果各位還在用 IE 6 的,請更新您的瀏覽器吧!更新到 IE 7 之後,絕對會有全新的瀏覽感受。

Safari – Mac OS 原生瀏覽器

Safari 是 Mac 作業系統的原生瀏覽器,採用 KHTML 核心。這核心最早是 KDE 開發,Mac 在 2002年採用 KHTML 開發 Safari 。 KDEGNOME 同樣是 Linux 底下最流行的兩個桌面環境。這兩個桌面所採用的軟體,軟體名稱前通常在加上 K 或 G 字表示其開發商,如 KHTML 是由 KDE 開發的。

Safari 非常簡單容易上手,其快捷鍵幾乎與 Firefox 無異,使得愛用 Firefox 快捷鍵的我很快的就能容入 Safari 。

根據報告指出( 見此 ) , Safari 的效能與網頁處理速度,在 Windows 底下與 Firefox 並列第一。而在 Mac OS 底下,仍然由 Safari 居冠, Firefox 次之。我個人相當在意瀏覽器的執行速度,但對於 Firefox 的附加元件又戀戀不捨,若 Safari 能有如 Firefox 般的擴充性,我是有可能跳槽 Safari 的。

Hebi 的實務 ( Team Member 必看 )與再看一次 Firefox

我仍然推薦大家使用 Firefox ,特別是新版的 Firefox 3.0 。它改進了記憶體處理效率( 使得它不再是吃記憶體的怪物 ),最重要的是網頁處理速度的提升。高度擴充性仍舊是它最大的賣點,事實上,這也是 Firefox 與其它瀏覽器不同的地方。在推出幾個月後,附加元件的支援也相當完備了。

Hebi 的網頁工作大半都是在瀏覽器中執行,原因是 Hebi 業務中客戶的網站清一色的都是以 Blogger 創作,可以說是由 Blogger 提供伺服器代管的功能。因此,網頁設計中多數的操作都可以在 Blogger 的控制頁面去處理。美工設計則是使用 Photoshop 、 GIMP 等繪圖軟體,這仰賴我們的作業平台( 當然,我很樂見網路上出現能夠取代 Photoshop 的線上繪圖服務,但可能要十年後 )。

用 Firefox 作網頁( 包含美工或架構的東西 ),我推薦 " Firebug " 這個附加元件,它能讓你直覺的觀察網頁元素,或是即時預覽你的設計。

你或許還需要 " IE -Tab " 這個附加元件,他能讓你在 Firefox 底下切換到 IE ( 或從 IE 切回去 ),這樣你就知道你的設計是不是 IE 相容了。

當然,有些網頁的功能需要開發環境。以往的方法是用筆記本寫好功能,再以瀏覽器預覽。我介紹 " W3Schools " 給你們,它除了有相當豐富的網頁的教學文件( 太多了! 遠超過 Hebi 所需要的 ),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範例頁面進行網頁的功能開發( 這很難用講的 ),多數的 Javascript 或 CSS 都能以線上的方式進行。

最後,我建議你們背一點 Firefox 的快捷鍵,如 Ctr + Tab 或 Ctr + 數字 ( 切換分頁 ) ,Ctr + W ( 關閉分頁, Alt + ← or → ( 上、下一頁 ),Ctr + T 或 Ctr + N ( 開新分頁或開新視窗 ) 。


留言

「瀏覽器三兩事」 有 2 則迴響

  1. 相當精闢的解說,以及行雲流水般的巧妙舉例,讓我在這短短三分鐘內,我用了五種瀏覽器來閱讀,只是說……….這篇我好像在哪裡有看過?ㄎㄎ。

  2. 我半年前在hebi寫過啦!

發表留言